一个作家是什幺时候变成一个作家的?从他/她出版第一本书开始?从他/她立志要写作开始?或者,从他/她发现自己热爱阅读、并且想试着从一个读者变成一个作者开始?
当一个作家打算开始写作,他会不会需要什幺特别的……某种东西?例如一个特定的场所、特定的时段,或者特定的音乐?作家笔下的情节是事先安排的?还是边写边想?出版社编辑到底得帮作家做什幺?
支援行动创作及行动阅读的,是数位技术为「写作」这门古老技艺提供的新协助;除此之外,作家们对数位功具在未来可以开发的功能,有什幺其他想像?
答题作家:宠物先生
相关作品:追捕铜锣卫门
什幺时候初次意识到自己「喜欢阅读」?
记得是小学三年级的团体活动课吧。那时因为重新编组到其他班级上课,坐的是别人的座位,发现抽屉塞了一本书,是亚森‧罗苹的《八大奇案》,便躲过台上老师的视线,偷偷在桌底下翻阅……在这之前接触的文字,不是课本般的知识载体,就是可以三两下读完的小品,在那一刻,我第一次体会到「追逐文字的长途旅行」是多幺令人着迷的事。下课后我立刻跑一趟图书馆,搜寻架上同系列的罗苹小说,读完了就读其他作家写的类似作品(后来才知道有个类型叫「推理」),从此一头钻入阅读的世界。
什幺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想要写小说?
高中时得到校内徵文奖,从颁奖人手中接过奖牌、奖金的时候……这幺说显得创作动机很不纯,但我指的是奖项「肯定自己」的部分。我认为进入青少年阶段的人脑中最有故事,每个人在那时期都想着成千上万的故事,但说出来不一定有人想听,写出来不一定有人想看,许多故事就随着社会的消磨而风化。所以得到旁人肯定是必要的,或许从得奖那一刻起,我就抱着这样的信念:写小说不仅是为了脑中满溢的故事,也是为了引起别人共鸣而写。写作本身是孤独的事,但有一大部分,正是为了作品完成后的不孤独。
写作时有没有什幺习惯?
来回踱步。不仅写作如此,过去学生时代写作业、想解答时也是如此。有人说走路可以刺激思考,对我而言真的有用。通常写到故事场景的间歇处时,我会离开座位绕个数十圈,回来时脑中已有下一场景的文字片段。在咖啡厅等公共场所踱步会不好意思,因此我大多在家中写稿。另外有个不知是否特殊的习惯──有别于写一般文章,我写小说时一定使用直书,因为很符合中文阅读习惯,日后重新审视句子时较顺眼。不过许多人似乎不是这样,因此给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前还是会转成横书。